台南漁電共生業者誠新集團,將申請案場每塊縮小至2公頃以下,有規避環評之虞。除了化整為零,也有手法讓案場申請快速進行。
別人設計2個月,它只要半天
一位光電業者指出,一般漁電共生案場設計,要讓建築與養殖團隊根據場域養殖需求妥善設計,魚池結構與進排水都各有不同,一個案場設計動輒2個月。
但誠新送件的速度卻飛快,有光電業界聽說,他們用同一套文件模板,把資料複製貼上,只要改幾個數字就好,一天可送出兩件申請案。
學者擔心這種快速開發的漁電共生,將對環境產生極大衝擊。
台大土木系教授游景雲指出,規避環評,可能加劇地層下陷、海水入侵、土壤鹽化等等。考慮到室內漁電要用循環水養殖,超量抽取地下水確有風險。
此外,室內漁電共生聽起來是雙贏,但即使雇用專業團隊,實際要達成卻不容易。
大規模投入室內養殖漁業與光電的向陽集團負責人陳貴光,曾經因養蝦慘賠幾千萬元,一度瀕臨放棄,後來是咬牙投下大量資本,培育蝦苗、建置養殖設備,才慢慢做出了成績。
「因為魚蝦是活的,」身為少數自己投入漁電共生的專業養殖戶,屏東枋寮石斑業者蔣坤龍也說,養殖很靠經驗,試錯是必經之路。
當業者一窩蜂投入室內漁電,很容易輕忽養殖的難度,又可能為了極大化光電收入,犧牲養殖投資。
誠新並非唯一一個這樣做的光電業者。光電同業直指,其實大量開發室內案場的業者,幾乎都是化整為零。本報導雖僅掌握到台南的申請案件,恐怕其他縣市也不乏此類情事。
簽約卻未動工,另有目的?
更奇怪的是,誠新化整為零,節省環評、求快取得容許,但實際走訪,有些地簽約逾兩年還未動工。
記者親自造訪台南養殖戶楊明章,原本在北門養石斑魚苗的魚塭(與前篇小屋位於不同區塊),仍維持原貌,沒有動工跡象。據說還有幾位地主,因為誠新遲不動工而希望解約,改租給其他業者。
要求解約,是因為儘管簽約地租行情高達一公頃40萬,但光電業者實際開始賣電前,只會給付十分之一的租金,拖愈久不動工,地主等同每年只能拿4萬,跟租給養殖業者差異不大。
兩位與誠新有接觸的光電業者判斷,誠新也許並非要自己經營漁電共生賺電價,而是先租地、取得容許後,再打包轉售。
簡單來說,他們想走土地整合開發模式,而不是經營電業。
過去幾個月,數個大型光電開發商透露,誠新確實有透過中間人來接觸,試圖轉售室內案場,但目前大部份案場皆尚未售出。
針對規避環評與案場求售的問題,記者多次以電話與信件聯繫誠新集團,但對方拒絕受訪。
經濟部、漁業署:滾動檢討
針對記者提出室內漁電共生的環評議題,曾文生強調,儘管室內養殖屬農委會管轄,但因事涉光電,現在經濟部跟農委會已在密集討論可以如何管理。
他也承認,室內型漁電共生是新議題,許多工作方式還在磨合,不同主管機關難免會有摩擦,「要找到制度性方法解決,」他強調。
此外,如果室內型漁電共生所在地有生態或環境議題,經濟部也希望引導業者降低光電建蔽率,進而降低對環境衝擊。
長久以來,養殖漁業的管理權責都在地方,但漁業署正在規劃專章,讓養殖業能有中央法規管理。(謝佩穎攝)
然而,要避免層出不窮的綠色衝突,學者建議以程序解決。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,研究漁電共生多年,她指出國際上的氣候治理日益重視「公正轉型」(just transition),亦即「不遺落任何人」的原則。
她強調,儘管綠電是對的政策,但如果地方溝通沒做好,衝突反而會拖慢進度。
她舉美國華盛頓州風機建設的案例,學者發現,雖然地方政府花在與地方利害關係人溝通上的時間比預期長,卻是計劃成功的關鍵。結論是,如果跳過民主對話程序,貿然推動,建設必會碰到挫折。
「漁電可以是轉型契機,」邱花妹認為,漁民不該只是受衝擊、被補償,主動參與發展,才能幫助政策成功。
有心或無心養殖如何認定?
漁業署其實也正在研擬積極作為。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,目前漁業法缺了養殖專章,仰賴地方政府自行管理,「為了養殖業的永續發展,我們希望很快會有規範養殖的中央層級法規,」他說。
為了怕外界質疑「假養魚、真種電」,地方政府開始積極監督室內漁電共生。
2022年中,台南市政府委託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副研究員陳哲俊,以及過去擔任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的葉信利等專家學者,實地查核漁電共生案場,提出輔導建議給漁業署和農科院。
陳哲俊指出,在查核時發現有少數業者明顯無心養殖,場域設計並不適合水產養殖,「我原本連簽名都不願意,主張應該撤照,」他說,但查核委員最後決議還是讓業者接受輔導,不要馬上撤照。
針對假養殖真種電,農委會也在研擬查核撤照辦法。
「光電業者是不會養魚的,」陳哲俊強調,光電業者一定要跟養殖業者合作漁電共生,漁民不該成為受害者。
不過可以預見,到底要如何認定假養殖,會出現爭議。
台南佳里,70多歲的林和均2014年開始做室內養殖,從錦鯉養到鱸鰻。他在魚池屋頂加上太陽能板,堪稱是台灣漁電共生鼻祖,雖然他並不滿意這稱號。
他說這都是神明指示。因為幫政要算過命的盲人摸骨師陳隆添鐵口直斷,未來林和均會做水產、發電,還有金融。「那時候不相信,但現在一一驗證,」林和均說。
他先投資2000多萬元養鰻,後來看到鄰居做屋頂光電,就土法煉鋼跟進。他一個人照看4個光電室內養殖場,分別位於學甲、七股與佳里,每天開車巡場。
但要說他有從事養殖,可能很多專家不同意。因為他家後方,上有光電的12個鱸鰻池,8個是空的,形同把鰻當寵物養。4個池裡,跟大腿一般粗的鱸鰻,看到飼料車經過猛往上竄。他認為自己不該受到跟其他漁電共生業者一樣的監督,例如放養量要維持七成。
「我們養魚的人不會放棄」
儘管可能有爭議,官方行動已經展開。2022年12月初,農委會發函給光電產業協會,要求漁電共生業者要取得水產品產銷履歷,否則將被撤銷賣電資格。
「有了第三方公正查核單位,就會每年去看養殖狀況,」林國平提醒,公權力絕不該睡著。
記者問楊明章有什麼打算?他還是想租魚塭繼續養魚,「我們這些養魚的人,是不會放棄的,」看著荒廢的魚池,他小聲地說。
「公正轉型」已被國發會列入台灣2050淨零轉型關鍵戰略一環。綠色轉型戰略是否成功,取決於公眾的接受度,而這需要企業和人民,真正有與地方共榮的決心。
當光電數字覆蓋了魚塭、趕走了漁民,這絕不是台灣能源轉型想看到的發展。(責任編輯:王儷華)